穿越烽火硝烟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,歌声激荡八十载;传承奉献初心,艺苑群花竞芳菲。9月8日晚,江苏如东掘港黄海剧团建团80年优秀文艺节目展演活动在南通市如东县文化馆小剧场举行,110名新老团员表演的《一团火焰出“海”来》等12个节目,把观众带到79年前的难忘岁月,共同抒发续写文化惠民黄海长歌的豪情壮志。
活动现场(如东县委宣传部供图)
“黄海剧团成立80年来,一代代团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扎根生活、服务人民,守正创新,以一流的艺术表现力、直抵人心的感染力,不断焕发时代的光彩,唱响江海大地,唱进老百姓心里,今年3月入选全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名单,成为绽放在江海大地上的一颗艺术明珠。”掘港街道党工委书记钱宏彬说。
共同坚守“戏比天大”
“歌声作刀枪,舞台当战场。”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,掘港镇地下党支部书记何德龙召集一批有志青年开会,提议以文艺为武器,唤醒民众,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,得到大家的一致响应,一颗革命文艺的火种点亮了黑暗的夜空。
展开剩余74%“戏比天大”,是黄海剧团的团魂。著名的苏中“七战七捷”第二场战斗在皋南打响,黄海剧团奉命赶到前线慰问演出,途中遭到国民党的飞机轰炸,团员刘鑫不幸中弹牺牲。团员们擦干身上的血迹,继续演出。一批又一批血气方刚的青年在他们作品的鼓舞下,从演员干起,陆续走上革命道路。
1945年9月加入黄海剧团的汤致中,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,从团员到团长,一干就是70年。离休后,他本可在家颐养天年,可他痴迷于群众文化事业,带领剧团每年演出50多场。2007年12月,洋口港阳光岛建设如火如荼,赶赴工地演出前,他的血压突然飙升,医生叮嘱他必须静养,可他心里更清楚“戏比天大”,让医生打了一针,吞下几粒降压药,带领60多名团员直奔海岛。
黄海剧团的“当家人”不好当,既要懂文艺、能扛艺术大旗,又要善管理、能攥紧团队人心,更别说这民间文艺团体的“一把手”还分文不取。去年8月,曾当选“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”的吴建一,二话不说接过第12任团长的“接力棒”。
百姓在哪舞台就在哪
“我们喜欢看黄海剧团的演出,因为,他们演的是百姓开窍的戏。”走在如东大街小巷和乡村田野,提起黄海剧团,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上几句。
黄海剧团曲艺组负责人高启华,能写、能拉、能唱、能演。他创作的小品《人情》满是地道方言的烟火气,没讲大道理,只拿真实案例说事儿,把婚事新办揉进家常话里,台词讽刺、幽默,直戳时弊,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,还潜移默化地教育了观众。
写身边的事儿,演身边的人,是黄海剧团的传统绝活儿。2002年5月,如东县属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,1万多名职工面临下岗分流,抵触情绪相当大。黄海剧团自编自导自演,推出一台大型方言滑稽戏《老婆要往天上飞》,讲述了某纺织企业一群女工下岗失业后,不等不靠不要,二次创业,闯出了一番新天地的感人故事。在全县巡演时,观众场场爆满。
吴建一接任团长后,把提高演出质量摆上“头版头条”,一批骨干演员应召即来,反映家乡巨变的一批原创节目完稿后,大家一起打磨,反复修改。排练环节,演员们一个个精益求精,汗水湿透了,换了再上场。摸爬滚打,膝盖皮磨破了,没有一个中途退场休息,咬牙坚持。
正是把对群众文艺事业的执着追求,化作精耕细作,黄海剧团的节目从工棚、田间地头,一直演到了上海、香港和首都北京,先后在全国和江苏省比赛中斩获大奖30多项。
奉献赞歌接力唱
作为民间艺术团体,扎根80年来,一代代文艺新苗茁壮成长,“奉献”二字,是他们坚守文化惠民初心的深情礼赞。
活动现场(如东县委宣传部供图)
黄海剧团一没有编制、二没有报酬,演员全部自愿加入。“不是有才你就来,而是我愿奉献我才来。”舞蹈演员朱亚梅说。2007年,在黄海大酒店工作的朱亚梅,因为喜爱舞蹈,毅然加入,不仅是剧团台柱子,还成了舞蹈队的义务教练。
“金嗓子”鲍金坤,是黄海剧团响当当的第二代演员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,他便带着妻子一同扎根剧团,如今78岁的他,依旧活跃在舞台上。
“参加民间演出队,演一场200块,不少人请我,我没去。我来黄海剧团,就是传承老一辈的无私奉献精神。”“工地洋喇叭”李亚梅说。
去年8月,23岁的周晓宇刚从北京演艺学院毕业,就跨进黄海剧团,挑起高难度舞蹈动作的重担。
“老百姓在哪儿,我们的舞台就在哪儿,写身边人,演身边事,为时代放歌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,为人民抒怀,把新时代的故事演给更多观众看,为打造‘念念不忘、和美掘港’奉献更精更美的精神食粮。”从9岁到78岁的新老团员一起发出铿锵誓言。(来源:如东县委宣传部)
发布于:北京市五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