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很多投资朋友都开始困惑,为啥有个博通的公司涨的比还猛。而这种困惑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,道出了当前科技投资的一大变局。以博通为代表的ASIC芯片厂商已悄然崛起。
2024年全球ASIC芯片市场规模达到120亿美元左右。预计2024-2027年间,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,到2027有望突破30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4%。在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当下,ASIC正在从\"配角\"变身为\"主角\",成为科技投资不可忽视的新势力。
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在加码AISC
海外巨头纷纷押注,从AWS到的集体转向。
在9月4日,博通公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,其AI芯片营收同比暴涨63%,更惊人的是公司从第四家大客户手中获得了价值100亿美元的定制AI芯片(XPU)订单。这笔订单的背后,是厂商(CSP)对ASIC的集体青睐:
AWS的Trainium2在同等预算下完成推理任务的速度比英伟达H100更快,性价比提升30%到40%;
谷歌第七代TPU Ironwood支持10MW级液冷机柜,FP8算力超越英伟达最新的B200芯片;
Meta的MTIA系列ASIC计划采用170kW高功率液冷机架,专为短视频推荐算法优化。
\" 就像外卖店高峰期需要专用炒锅,而不是家里的平底锅。 \" 某云厂商芯片负责人的比喻通俗易懂, \" 通用 GPU 能做所有事,但做特定任务时效率太低。当每天要处理数十亿次 AI 推理请求, ASIC 的成本优势会被无限放大。 \"
AISC芯片临近技术奇点
ASIC(专用集成电路)与GPU(通用图形处理器)的核心区别,在于设计理念的不同:GPU像多功能瑞士军刀,能应对各种场景但不够极致;ASIC则像定制菜刀,只为特定任务优化,锋利度远超前者。在AI大模型推理场景中,这种差异被无限放大:
算力密度:AWSTrainium2的TOPS/W(每瓦算力)比英伟达H100高40%,在同样功耗下能处理更多请求;
成本控制:谷歌TPUv4的三年总拥有成本(TCO)比GPU低55%,主要节省在电力和散热上;
算法适配:针对Transformer架构优化的ASIC,在任务中的延迟比GPU低30%。
在过去ASIC的致命伤是设计周期长、前期投入大,一款芯片从设计到量产往往需要18到24个月,且流片成本高达数千万美元。但近年来IP核复用、云设计平台等技术革新,已将开发周期压缩至6到12个月,成本降低60%以上。
博通的XPU正是这种技术变革的受益者。其采用的\"模块化ASIC\"架构,可根据客户需求组合不同计算单元,既保持定制化优势,又缩短开发周期。这种模式帮助博通在短短两年内拿下亚马逊、微软等四大客户的订单,其中最新的100亿美元订单从谈判到落地仅用了9个月。
国内厂商也在迎头赶上。寒武纪推出的思元590芯片,采用Chiplet技术实现算力灵活扩展,某电信运营商用其搭建的边缘计算节点,AI推理成本降低45%。\"就像搭积木,以前要从头造每个零件,现在可以用标准零件快速组装。\"这是大家对于寒武纪思元芯片的评价。
A股产业链图谱
设计端
ASIC设计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,也是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,主要分为三类玩家:
IDM巨头:博通凭借在高速接口领域的积累,其XPU产品在数据中心互联场景占据60%份额,三季度AI芯片营收同比增长63%;
云厂商自研:亚马逊、谷歌等既做需求方又做供给方,Trainium和TPU系列已实现规模化应用,2024年自研ASIC占其算力采购量的25%;
专业设计公司:国内的寒武纪、瑞芯微等专注垂直领域。
投资逻辑上,IDM巨头胜在订单确定性,博通100亿美元订单将在未来2到3年持续贡献业绩;专业设计公司则弹性更大,芯原股份的ASIC定制服务收入从2022年的8亿元增至2024年的25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70%。
制造端
ASIC的量产依赖先进制造和封装技术,这正是国内产业链的优势所在:
设备端: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已用于ASIC生产,中微公司的薄膜沉积设备进入ASIC产线;
制造端:中芯国际的14nmFinFET工艺良率提升,支撑国内50%以上的ASIC量产需求;
封装端:长电科技的2.5D封装技术使ASIC的互联带宽提升3倍,通富微电提供Chiplet封装服务。
配套端
ASIC的高功耗特性(单芯片达700W)催生了新的配套需求,液冷和光互联(OCS)成为直接受益者:
液冷领域:英维克提供浸没式液冷方案,单机柜液冷价值量是风冷的5倍;高澜股份的冷板式液冷产品进入博通供应链,2024年相关收入增长翻倍;
光互联领域:太辰光为博通XPU提供MPO连接器,随着ASIC算力提升,每机柜光模块需求从16个增至48个;中际旭创的光模块在ASIC集群中渗透率行业领先。
这些配套环节的增长往往快于ASIC芯片本身。测算显示,液冷系统在ASIC服务器中的成本占比达15%到20%,是普通服务器的3倍;光互联部件的价值量更是随算力提升呈指数级增长,形成\"ASIC放量→功耗上升→配套升级\"的正向循环。
结语:算力革命的下半场门票
对于普通投资者,ASIC的投资逻辑可以总结为\"三看\":
看订单能见度,优先选择有长期大客户的厂商;
看技术壁垒,关注那些拥有自主IP核和快速设计能力的公司;
看配套弹性,液冷和光互联环节往往能获得更高的业绩增长。
就像当年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变革中,既要有苹果这样的龙头,也要有立讯精密这样的配套赢家,ASIC的黄金时代同样会诞生多层次的投资机会。
当市场还在争论英伟达的估值时,ASIC这条隐形赛道正在悄然改变科技产业的格局。对于有耐心的投资者来说,这或许正是提前布局算力革命下半场的最佳时机——毕竟,每一次技术变革的浪潮中,最先发现\"新物种\"的人,往往能获得最大的红利。
责任编辑丨陈斌
五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